🔥51CTO热榜:2025-08-06

线程是在进程内部创建和运行的执行单元,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和系统资源。线程之间可以直接访问进程内的共享数据,因此共享数据的同步和保护需要额外的措施,如使用锁或其他同步机制。
假设现有的一些业务服务型平台中沉淀了很多零碎的接口,并且其中包含着未知但真实存在的上下文关系,如何让大模型 “自主” 构建复杂工作流,从而串联起更复杂的节点关系,但也要保证不失控,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去做的、潜在能够实现显著性提效的一个思路。
关于 MCP 协议的技术细节和实现方案,业界已有诸多优秀文档,本文不再赘述,而是从 AI 应用开发者的视角,分享对 MCP 工具的一些经验与思考。
模型上下文协议(MCP)[2] 由 Anthropic 公司最初开发,现已迅速普及,成为将工具和数据连接到 智能体系统[3] 的标准化方法,为智能体与数据库的互操作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。但这也给 AI 开发者带来了关键问题:涉及数据库的智能体架构实际上是什么样的?构建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?
我就给大家带来一波横测,有7月开源的智谱的GLM-4.1V-9B-Thinking、昆仑万维的Skywork-R1V3、阶跃的Step3,还有之前开源的千问的Qwen2.5-VL-72B、书生的InternVL3-78B、百度的ERNIE-4.5-VL-424B-A47B。
或许未来某一天,我们能将AI的“概率性(系统1思维)”与传统计算(确定性/逻辑性系统2思维)完美结合,但这尚是未解的研究难题。在此之前,理解AI的边界与潜能,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。
一场激动人心的 AI 国际象棋比赛即将开幕。
南京大学周志华团队研究了具有双重自适应性(dual adaptivity)的通用算法。这类算法不仅能够自动适应函数的性质(如凸、指数凹或强凸),还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(如静态或动态环境)。
长期规划,曾经是IT运营的基石,如今对CIO来说,愈发具有挑战性,预见变化、有效调整并规避常见陷阱的能力,对于确保IT之路取得成功至关重要。
说了这么多,并不是说雪花算法一无是处。在一些简单的场景下,它依然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度的提升,我们确实需要更可靠、更灵活的 ID 生成方案。
Coze Studio提供可视化设计与编排工具,开发者可以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的方式,快速打造和调试智能体、应用和工作流,实现强大的 AI 应用开发和更多定制化业务逻辑。
Science重磅揭露科研圈两大乱象:一是「论文工厂」已形成庞大产业链,部分编辑、作者、中介相互勾结;二是ChatGPT悄然渗入科研写作,22%计算机论文含AI痕迹。系统性造假与技术滥用,正重塑学术界根基。
「软件正在吞噬世界,但AI将吞噬软件。」—英伟达CEO黄仁勋的预言正加速照进现实。
在虚空中指指点点,就能打字,玩游戏甚至驾驶汽车。如今的诸多设备,是为了人机交互而生,Meta推出的非侵入性神经肌肉交互系统,为人机交互提供了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。
Adrian Horning的创业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成功案例,更是整个数据经济时代的缩影。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,数据已经成为最宝贵的资源,而像Adrian这样的技术创业者正在成为数据经济的新贵。
在 Linux 操作系统的命令行环境中,mkdir命令是创建目录的基础且实用的工具。该命令用于创建由DIRECTORY命名的目录。
在8月5日的官方博客中,英伟达针对沸沸扬扬的「H20后门」事件,给出了正式回应——「没有后门,并且过去、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」。文章署名为英伟达首席安全官,David Reber Jr.
老黄曾预言,每个像素都将由AI生成!刚刚,谷歌DeepMind放出的「通用世界模型」Genie 3,一句话即生720p实时模拟世界,1分钟视觉记忆一致性超高。
DocTron-Formula推动了学科公式理解在行级、段落级、页面级复杂排版场景的应用,强调无需定制化的算法模块,通过高质量数据的构建和通用模型训练,实现开源评测和现实应用评测的全面提升。
本文团队发布了首个面向多模态 LLM 的 Discrete Tokenization 系统化综述,系统地梳理技术脉络,总结多模态场景下的实践、挑战与前沿研究方向,为该领域提供全面的技术地图。